• 欢迎您进入中国国际合唱协会网站  这里有最美最动听的合唱音乐  这里有展示合唱的演出和比赛机会   这里是迈向国际合唱舞台的艺术交流平台  中国国际合唱协会为你打开世界合唱之门  合唱是人类展现文明、友谊与和谐之音的最美的艺术表达   中国国际合唱协会愿把美妙与动人的合唱呈献给您  谢谢您光临本网 请多支持!        
加入会员 | 投稿邮箱
当前位置:首页 > 合唱普及
合唱普及
“听中国”齐来歌唱

2014-05-11


来源: 央视网

      方兵(作曲家)与杨秋鸣(指挥家)的对话
      时间:龙年春节前的一个冬日
      地点:北京丰台小井

      杨秋鸣(以下简称杨):去年十月,中国合唱协会在古都西安举行了第二届全国合唱高峰论坛,论坛上一位与会老年合唱团的代表提出的一个普通、却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深深的思考。
      方兵(以下简称方):什么问题?
      杨:她说现今适合中老年演唱的优秀合唱曲目少得可怜,希望我们的作曲家多为中老年群体写些好听、可唱、易操作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合唱艺术作品。
      方:与会者响应如何?
      杨:听到这样的呼吁,我作为合唱艺术工作者觉得责任重大、义不容辞!但是这样的呼吁似乎并没有引起与会专家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这位女士道出了大部分爱好合唱艺术群体的心声!合唱艺术到底为谁服务的价值取向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值得我们深思啊!
      方:是啊。当今中国大地上,合唱以及无伴奏合唱的团体和人数,可说是如天上星辰不计其数。据我所知,辽宁全省有5600个合唱团,广东省仅珠江三角洲地区即有多达13000个合唱团,全国虽无合唱团的确切统计数字,但其大众性和受人欢迎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合唱这样的群体音乐形式在中国既有深厚的传统基础,也有广泛的群众性。
      杨:走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发现,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中国已悄然步入老龄化时代。出生于上个世纪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的五十、六十年代的人群逐步退休或面临退休。这样一大群需要老有所好、老有所行、老有所乐之引导和指导的人群,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之多。让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安享美好、颐养天年,使其老有所好、老有所行、老有所乐,为实现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做出重大贡献,是目前中国社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迫在眉睫的重大社会问题。而各种形式的歌唱、尤其是合唱艺术恰恰在面对这个重大社会问题时,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方:你提出了一个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和艺术工作者的责任问题。
      杨: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应该挺身而出,多做些普及发展的工作,让这一大群体中热爱歌唱、热爱合唱的朋友们有好听的歌唱、有好听的歌听,让他们在歌声中快乐地欢度夕阳红的美好日子。这是我们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
      方:对!写出为大众喜闻乐唱的、有民族特色的合唱及无伴奏合唱作品是现实之需,大众之需。
      杨:中国是个合唱艺术大国,并非合唱艺术强国。
      方:中国的合唱艺术始于二十世纪早期,至今不过百年,在学堂乐歌和后来的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群众歌咏活动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人们的喜爱,时时伴随、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中。社会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天热爱合唱的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群众歌咏活动粗放的表现形式,对合唱艺术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追求,而作为适应性和推广性最强的无伴奏合唱形式,既是不计其数的业余合唱团最为需求的,也是提高合唱艺术水平的最佳方式。
近两年,我陆续以山东和贵州民歌创编了二十几首无伴奏合唱,这一尝试在你的妙手指挥下录制的《月上东山》、《歌飞黔岭》两张CD专辑,问世即得到专家的青睐和听众的好评,这也是一群热爱中国合唱事业的有识之士正在着力打造的“听中国”无伴奏合唱大系的组成部分。
      杨:你的这个做法是我非常欣赏和极为喜欢、也是我追求的目标。用国际眼光、中国气魄向世界传颂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优美动听的音乐宝藏是应有的文化自觉。今天的我们,应该博采众长,汲取中华文明的优良基因,吸收“天人合一”启示我们的对宇宙人生之万事万物自然法则的运用,创造出一个适合黄种人身体结构、语言结构、声音结构、审美情趣、文化底蕴、劳动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且是久违了的真诚演唱之道法自然的合唱体系。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合唱艺术中国化、中国合唱国际化。
      方:“合唱艺术中国化、中国合唱国际化”这个提法有意思!怎么讲?
      杨:所谓合唱艺术中国化是说,合唱艺术这门西洋艺术经过百年的中国化,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了,我们通过几代人做了大量洋为中用的艺术实践,可以说基本把合唱艺术消化成符合黄种人身体结构、声音结构、语言结构、节奏心态、审美情趣、文化底蕴、劳动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是久违了的真诚演唱之道法自然的合唱体系。所谓中国合唱国际化是说,经过百年的合唱历程,今天的中国式合唱艺术应该在世界合唱艺术之林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自己的话语权!靠什么?靠大批过硬的、高水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合唱艺术作品的支撑,尤其是优秀的无伴奏合唱艺术作品的支撑才有中国合唱国际化!
      方: 说得好!
无伴奏合唱便于推广和交流,这里有创作的广阔天地和创新的巨大空间。写出普通的业余合唱团都能够演唱的无伴奏合唱曲,在音乐范畴里可能是一个较小的一个领域,但在如此巨大的合唱人群面前其边界真不可限量呀!中国无伴奏合唱的发展逊于有伴奏合唱,因之作品也更少,具有中国品格、富有民族特色又兼具新时代特征的无伴奏合唱作品殊为稀缺,实难与如此巨大的渴求相适应。
      杨:我觉得,现今中国合唱界一些追求所谓与世界接轨,搞所谓高、精、尖合唱作品,这样的写作从实验角度可资鼓励,但这样的做法过于自我,未能与合唱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相匹配,有画地为牢之嫌。假如少数人作为一种探索实践去做点尝试无可厚非,但不能作为主流发展方向。大家都懂得金字塔效应,中国合唱艺术如果没有大批高质量的、能让普通或较好的业余合唱团演唱的合唱艺术作品、尤其是无伴奏合唱作品做塔基支撑的话,即便有少数人认为自己已拥有塔尖艺术作品,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孤芳自赏而已!
      方:有理。所有的技巧都是为艺术服务,表达情感。仅仅靠技巧打动不了人,更难于感染人。如何创新是个人的行为,为谁创新却不再是个人的行为了。我们每个人创作的作品在创作时是个人行为,当作品问世面对公众时,其结果和影响都不再只是个人的了。音乐家应具有公共意识和公众情怀,莫自娱自乐或孤芳自赏。我们运用和借鉴各种表达方式创作,应从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入手,寻觅共通的情感,为演唱者写作,为聆听者写作。探寻生命本质、探寻艺术本质,找到属于自己的、乃至是中国人的表述方式。
      杨:所谓中国合唱国际化是说,经过百年的合唱历程,今天的中国式合唱艺术应该在世界合唱艺术之林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自己的话语权!靠什么?靠大批过硬的、高水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合唱艺术作品的支撑,尤其是优秀的无伴奏合唱艺术作品的支撑才获得真正的话语权!
      方:有了作品还要靠合唱团和指挥家的二度创作,这个“群体艺术”行为才真正完成。在这两张CD专辑中,我深切感到,你在寻找能够表达人类共同情感、探索适宜于中国人的合唱演唱方式?
      杨:中国的合唱艺术泰斗级大师我的老师严良堃先生曾精辟地诠释过关于合唱艺术的内在自然规律。他曾说,戏曲、戏曲,“戏”在“前”、“曲”在“后”,是说在戏曲这门艺术里,“戏”的重要性高过“曲”的重要性。歌剧、歌剧,“歌”在“前”、“剧”在“后”,是说在歌剧这门艺术里,担任主角的歌唱家的演唱水平高低的重要性高于剧情的重要性。那么,合唱、合唱,“合”在“前”、“唱”在“后”,显而易见,合唱艺术“合”的重要性高于唱的重要性,是合唱这门艺术之“本”!
      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就很深刻地揭示“合”字的规律和内涵。把“合”字拆开来看就是“人”下“一”“口”。然而,凡是有人群的地方,由于地域文化、传统习惯、文化教育等等,一定会出现对事物认知程度的不同,即所谓“众口难调”。因此我们的祖先智慧地看到了众口难调的矛盾,而创造出这个“合”字来。变“众口难调”为“众人一口”。
      方:这么多人齐来演唱,尤其是无伴奏合唱,首先赋予了每一个演唱者充分倾听的空间,又让每一个演唱者获得尽情歌唱的可能。而每个声部即独立又融合的运动所创造的独特音响,在协和与不协和和声中对比,让音区的反差调出声音的色彩,于强和弱的行进里感知力度,在疾徐迟速中寻求平衡,同时又流连徜徉于美妙的旋律领悟情感,共同用人声构筑和谐、精妙、壮丽的音乐殿堂,凡此种种不正是合唱或无伴奏合唱的无穷魅力吗?
      杨:的确如此。在合唱或无伴奏合唱的排练演出的实践中,我们要遵循合唱艺术之阴阳规律,解决演唱中的语音、语气、语速、语调和语态的变化,抓住“气”乃生命之“本”,“呼吸”便是歌唱之“本”。使整个合唱团从“众口难调”到“众人一口”,成为一支统一完美的合唱团队。有四句揭如是说:呼吸喉咙两低位,打开喉咙针尖大,舌头放平向前唱,一切行动听指挥。
      方:呵呵,很生动嘛!
      杨:算是对合唱团的一个基本要求。
      方:寻觅共通的情感,为演唱者写作,为聆听者写作。探寻生命本质、探寻艺术本质,找到属于自己的、乃至是中国人的表述方式。所以,我在从创作开始,就刻意注重语言甚至方言在音乐中的应用和表达,学习和借鉴一切优秀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一定要与我们自身的特性和特点相结合,从寻找表述情感的最佳方式切入而非从表现技巧着手,找到中国人的表述方式,方可自立,亦才有走向世界的资本。
      杨:还要在排练中寻求最佳的语音和声腔结合,让演唱结果来证明这一新的突破是中国无伴奏合唱的有益探索。普通话和方言的发音在吐字和归韵等问题上,如不能从写作到排练中解决,中国无伴奏合唱最难解决的音准问题,是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我衷心希望我们的作曲家们深入生活、亲近大自然、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浩如烟海的民族音乐中汲取养分,写出大量适应性强的、各层次合唱团都可以演唱的、与时俱进的、深入简出的(简出不等于简单,是简洁、简约、简练)、优美动听的优秀合唱艺术作品来,为中国广大爱好歌唱、爱好合唱艺术的人们贡献丰富多彩的合唱艺术精品。
      方:未能深深植根于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创作和创新,无论以什么样的技术技巧都难以掩盖自身的缺憾,很难激发演唱者的演唱热情,亦难受到听众的欢迎。
      杨:可以这么说:不能解决上述问题即创作出来的作品,指挥和演唱者花再大的功夫也是难于取得好效果的,更难言普及。我们想想:世界上有那一家工厂专门生产卖不出去的产品还生存的很好呢?
      方:对!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每张CD专辑都是当地的一个业余合唱团演唱并录制的。从他们的演唱实践和录制过程可以证明,普通的业余合唱团如有适合的好作品,得到优秀指挥的指导,经过一定的训练完全能够演唱无伴奏合唱作品。
      杨:少有唱不好的合唱团,多有难唱好的合唱曲。
      方:关键在指挥。
      杨:首先看作品。
      方:写出自己心灵的声音,让合唱团愿唱、爱唱,让听众欣然闻之,乐于闻之。无伴奏合唱不仅是合唱艺术王冠上的明珠,而且是能够走向大众,直达演唱者和听众的心灵的音乐精灵。
      杨:艺术创造和艺术创新要从人出发,走向人文,深入人本。
      方:从人出发是“生命的原本状态”,抓住最初的艺术感觉,扼住情感这一要义;走进学校不断学习知识理论,拓展视野,吸纳多方养份可谓“走向人文”;不囿于知识、理论和经验,再从大自然获取灵感激情,探究生命的本能需求,回复自己的心灵,有“童心”的艺术家就会产生;通达时代之需,抒发人类之共同情感即所谓“深入人本”。
      杨:面向大众、服务大众;众乐我乐,大美人间。也希望其他作曲家加入到“听中国”大系中来,为中国合唱艺术做出贡献!
      方:不因我们自身的局限、好恶、主观片面判定艺术的臧否,也不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正确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费孝通先生说:“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根据录音整理)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社会赞助 | 版权所有 | 协会邮箱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合唱协会
Copyright© 2014-2018 www.china-ica.com, www.china-ica.org, All Rights Reserved